公共基础知识——商品与货币

发表于:2012-06-05 03:01: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46

字体:【  
分享到: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统一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对立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的数量比例,由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决定,这个劳动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二者是矛盾统一体。统一是指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矛盾是指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自发地、缓慢地产生出来的。

3、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只有黄金、白银等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5、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6、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下载地址:


  • 2

  • 1

  • 1

  • 1

  • 1

  • 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