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提高购买力,提升收入提振信心

发表于:2012-06-21 01:10: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摘要:收入信心指数创新低,可以说是与当下很多人的焦虑心情相契合的,这不仅是基于对现时收入感受的判断,也隐含了对未来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担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有2万户城镇储户样本容量的《2012年第2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50.1%,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1.8和2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3.2%,较上季下降1.7个百分点,是1999年有调查以来同期值中的最低水平。(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收入信心指数创新低,可以说是与当下很多人的焦虑心情相契合的,这不仅是基于对现时收入感受的判断,也隐含了对未来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担忧。

    在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的同时,国内的经济状况亦表现不佳。继一季度经济增速出现远低于市场预期的8.1%这个数字后,4、5月数据也显示出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虽然月度并无G D P数据可供参考,但从工业增加值这一重要指标中已可见一斑,4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9.3%,环比回落2.6个百分点,同比更回落了4.1个百分点;5月份的数据则是9.6%,仅比4月回升0.3个百分点,同比仍是回落3.7个百分点。在内外需同时疲软的情况下,甚至有分析指二季度G D P可能跌破8%。

    如此经济形势之下,对未来收入失去信心是易于想见的,因为经济形势对收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旦经济出现滑坡,接踵而来的亏损、降薪、失业率高企都会对工资收入这一总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造成明显打击。该调查的就业相关数据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其中,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40.1%,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2和0.6个百分点;居民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8.9%,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4和4.3个百分点,接近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当然,对未来收入的信心远不只在于单纯的工资收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对工资收入进行保值增值以确保总收入的增长,以及自己的收入所能带来的实际购买能力,但这两点都因为高通胀的存在而大打折扣。

    一方面,工资收入的保值增值无非投资与储蓄两个途径。股市作为最普遍的投资途径,风险较大难有保障,且现在一片愁云惨雾,保值增值的目的难以达到。更多人选择的是本来应有增值保障的储蓄,而此前储蓄长期处于越存越亏的“负利率”状态,连保值都保证不了,即使是今年上半年也是有一半时间“负利率”而另一半时间在“负利率”边缘徘徊,这样的状态难称吸引,且央行这个月刚刚宣布降息,通胀压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正利率还能撑多久还是个疑问。可以说,高通胀在侵蚀着本应属于民众的一部分收入,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收入信心必然会受到打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另一方面,物价高企,同样的收入可以购买的商品必然减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今年较去年的摩登大楼式高物价有所回落,5月CPI更是降到了3%的23个月低位,但食品价格一直在8%-12%之间居高不下,在葱、姜、蒜、猪、牛、鸡蛋等连番疯涨过后,5月的食品价格涨幅虽然有所下降却仍有6.4%,而鲜菜价格居然涨了31.2%,同时在房地产“红5月”的带动下,非食品因素的价格涨幅又在扩大,民众的通胀感受自然更加强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调查显示,物价满意指数仅18.2%,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而认为物价高到“难以接受”的居民高达65.7%,且较上季增加2.8个百分点。

    最近,“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的表态不绝于耳,投资加速、降息等相关的政策动向也有不少。只是,在选取提振经济的方案时应更多顾虑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这不仅关乎民众感受,更与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紧密相连。而要提升实际购买力,必须加大减税的力度,这绝不仅限于去年已启动的个税改革,而是整体的大幅减税。虽然结构性减税从去年底开始启动,但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测算,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规模不足1千亿,而新征的地方教育附加费却超过了1千亿,可见减税力度并不足够。我国税收总额的70%以上为流转税,且税率颇高,这不仅给企业造成极大压力,也会隐藏于商品价格之中转嫁给消费者,某些商品中的税收比例甚至高达50%。大力减税是提升实际购买力的最佳途径,如此一来,民众的收入信心提升,消费有所保证,内需得以拉动,民众感受和提振经济即可两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