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应慎言“质量没有问题”

发表于:2012-07-07 01:59: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近日,一条“云南绿春刚修好的二级公路试通车不到两个月,整条路飞下悬崖,正宗的豆腐渣工程”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面对网友的质疑,绿春县委宣传部回应,进入雨季以来,绿春县境普降大雨,造成该县两条主要公路干道发生山体滑坡,公路中断。绿春县委宣传部部长李丽红回应媒体称“绝不可能是公路的质量问题。”(7月5日《北京晨报》)

    据新闻报道,这次公路垮塌还造成1人死亡,1人失踪,2人受伤的悲剧。新闻图片上,垮塌的公路格外狰狞和触目惊心,部分公路段已完全垮塌。刚通车不到两个月就发生这样的惨况,着实让人心惊,也难怪网友会发出公路是“豆腐渣”工程的质疑。

    当然,垮塌的公路是否是“豆腐渣”工程,只是网民的怀疑与猜想。实际上,这样的猜想也并非没有道理,有很多建筑工程在出现问题后,经过调查,往往都是“豆腐渣”工程,在这样层出不穷的负面事件暗示下,网民出现这样的怀疑也再正常不过。但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言之凿凿的“绝不可能是公路的质量问题”,则未免给人以一种太过武断的感觉。

    按照官方的解释,之所以刚修两个月的公路垮塌,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强度较大的单点暴雨”,以致山体滑坡,导致路基缺口;而且,“这个区域原本就土质疏松,每当雨季来临时,发生山体滑坡是正常的事情”。言外之意,质量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是老天爷下的雨太大,加之土质也有问题,所以山体滑坡、公路垮塌在所难免。问题是,这样的逻辑,也根本推导不出“公路质量没有问题”的结论。

    事实上,公路的修建,从选址到规划,都需要多方考虑。首先,地质可靠稳定是公路修建之初就必须勘探和鉴定的,“土质疏松”不能成为公路垮塌的挡箭牌;其次,如果考虑到地质不稳定,那么公路的建设和设计,就应当有针对性的预案,不能总是出事故以后,才找老天爷和土地爷算账;再者,公路路基建设需要长时间的沉降过程,如果没有达到沉降和夯实的标准,再好的地质也难以“情绪稳定”,风和日丽也不见得就不会出问题。

    因此,公路质量有没有问题,官员说了不算,还应有事后有关专家的勘探、论证、调查,甚至须有纪检、安监等部门的协作,方能有经得起质疑与批评的结论。作为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一句斩钉截铁的“质量没有问题”,并不能为公路是否有质量问题下结论,相反,这样的表态,容易引发公众和媒体的逆反情绪,给人以拍脑袋决定的印象。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官员就不可以对质量问题进行表态,但对于涉及需要更多论证、调查和核实的问题,还是慎言为妙。这不仅是一种科学负责的态度,同时也避免对后续的事故调查造成“先入为主”的无形障碍,影响事故原因的最终甄别与判断。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慎言“质量没有问题”也是对事故伤亡者的体恤,以及对公众的怀疑与期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