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鸟道”成“屠宰场”,谁之罪?

发表于:2012-10-24 22:53: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候鸟迁徙必经之地为何反成了候鸟的“屠宰场”?近日来,有关湖南、江西“千年鸟道”上候鸟被残酷捕杀的报道,引起公众热议。从社会舆论来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保护候鸟就是保护生态,势在必行,可捕杀候鸟的现象为何屡禁不绝,这背后到底是谁“失职”了呢?
  
  众所周知,我国各级林业部门都设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门机构,有专人、专项资金、专门的政策法规。然而,捕杀候鸟者在固定“打鸟点”集中出现,林业部门却几乎不见踪影,如此保护力度难免让公众寒心。不可否认,鸟道所处多是深山老林,鸟群经过多是深夜时分,如果说林业公安要在这种环境下执法,难度确实很大。然而,当地能否切断贩卖候鸟的酒店、市场等“产业链”,让捕鸟“没有市场”?可否在去“打鸟点”的必经之路上,多设几个关卡堵住捕鸟者?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除了林业部门是否不作为引起质疑,其他相关部门也难辞其咎。据了解,野生动物保护堪称“九龙治水”,在野外和酒店餐馆中的野生动物归口林业部门管理,但在菜市场、集市上的野生动物则主要由工商、城管部门管理。在捕鸟成风的地方,人们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买卖候鸟的人,甚至身着工商、城管制服的人也会成为买鸟者。还有媒体披露,这些部门的一些管理者不仅不抓捕鸟者,反而成为“眼线”,在各部门“联合执法”时为其通风报信。
  
  大规模猎杀候鸟无论是否与习俗有关,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德”考虑,还是从维护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出发,地方政府都需要对此引起重视。
  
  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在配合林业部门执法、宣传时,还要收取“打点费”,借“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笔者认为,鉴于此种情况的存在,要让保护候鸟行之有效,还需将“保护候鸟”纳入猎杀候鸟地区的政府考核,与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才能给候鸟保护划上“硬杠杠”。
  
  当然,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候鸟保护工作其实不止如此。事实上,无论是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自发保护的志愿者,还是媒体人士,乃至每一个市民、村民,都应当负起保护之责。
  
  保护候鸟就是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保护候鸟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自觉参与。通过管理部门的宣传和监管,只有人们不再认为吃鸟“显档次、补身体、口味好”时,一些开着豪车上捕鸟点的人不再认为打鸟是“贵族消遣”时,打鸟的村民不再认为路过的候鸟与自己家乡的生态毫无关系时,候鸟才能在“千年鸟道”上畅行无阻,不用再担心“飞着也中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