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巧用语境分析法破解逻辑填空
发表于:2012-06-02 02:31: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小 中 大】
言语理解与表达:巧用语境分析法破解逻辑填空
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填空题目单纯考查词义的题目越来越少,多数题目都把考查重点放在了对特定语境的分析上。语境分析法包括对应分析法和情景展开法,下面,专家就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讲解。
一、对应分析法
对应分析法是进行语境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快速突破逻辑填空的有效方法。对应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的语境。
对应,可分为正对应和逆对应两种。正对应,是指词语之间、文句之间或词语与文句之间在内涵上构成的相近叠加的对应关系。逆对应,是指词语之间、文句之间或词语与文句之间在内涵上构成反义或背离的对应关系。
(一)正对应
正对应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概括关系、解释关系、顺承关系。
1.概括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前后的描述性内容构成概括与被概括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概括关系的正对应。
【示例】个别新公司往往把过多精力放在抓速度、抓规模上,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不可持续。
点拨:“缺乏远见”与“抓速度、抓规模,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构成概括关系的证对应。
2.解释关系
当词语、文具与前后的内容构成相互解释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解释关系的证对应。
【示例】遇到司法腐败、加强司法廉洁是个长期过程,既依赖于宏观层面,整个社会公正及廉洁程度的提高,又需全方位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点拨:“宏观层面”与“整个社会公正及廉洁程度的提高”构成解释关系的证对应。
3.顺承关系
顺承,表示描述事物的连续性。当词语、文句与前后的内容构成不可逆的连续关系时,我们称之为顺承关系的正对应。顺承又可分为对象上的顺承和关系上的顺承。
【示例一】 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宽阔的视野和胸襟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点拨:“更大的”与“决心和勇气”,“更宽阔的”与“视野和胸襟”构成对象上的顺承。
【示例二】 各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勇于超越,积极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办法,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点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改革创新”,只有“敢于探索”才能“勇于超越”,这两对短语分别构成关系上的顺承。
(二)逆对应
逆对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反义关系和背离关系。
1.反义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语段中的某个词语或某段内容构成相互反义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反义关系的逆对应。
【示例】 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
点拨:“真诚为群众谋利益”和“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构成反义关系的逆对应。
2.背离关系
当词语、文句语段中的词语或某段内容构成相互背离但不是完全相反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背离关系的逆对应。
【示例】 截止目前,上市房企2010年年年报公布过半,除极少表现不佳外,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的表现都失分抢眼,保持同比大幅增长的势头。
点拨:“极少数表现不佳”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的表现都十分抢眼”构成背离型的逆对应。
二、情境展开法
所谓情境展开法,精髓就在于“展开”,它要求考生开阔自己的思路,把关注的视角从单个的词语、句子,扩展到整个文段、文段的写作背景甚至是生活常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判断题目答案。
(一)从材料背景角度展开
基于用词规范性的要求,逻辑填空题目中的材料一般都选自权威的网站、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以及一些名家著作。这就决定了逻辑填空材料用词书面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出题人会设空的地方通常都是材料中内涵较深刻的词语,且具有非此不足以表达的独特性。考生在做题时须认真体会逻辑填空待选词语的这些特性,结合相关背景斟酌选择。
(二)从事理常识角度展开
除了用常规的言语方法解答逻辑填空外,包括事理常识在内的一切背景知识都可以被运用到解答逻辑填空的过程中来。甚至于,从常识角度理解反而能更快地找到破题点。逻辑填空中常常涉及到的常识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术语、经济规律、基本常识、生活逻辑等。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