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言语理解习题精解(46)

发表于:2012-06-27 22:41: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A. 现实与理论的关系
  
  B. 实验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关系
  
  C. 时代与学术的关系
  
  D. 人生、道德、审美与社会的关系
  
  3. 卡尔?波兰尼说,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就以商品而言,劳动力不可能被任意驱使、利用甚或舍弃而不影响刚好是这一特殊商品承担者的个人。也就是说,在处置一个人的劳动力时,制度总是面对着“人”那个称号下身体、心理和道德的统一体。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无管制的市场会破坏社会
  
  B.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C. 无管制的市场缺乏道德属性
  
  D. 劳动力不能被商品化
  
  4. 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
  
  B. 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 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
  
  D. 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5. 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宗教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A. 文头埋下伏笔
  
  B. 文中浓墨渲染
  
  C. 文中扩展联想
  
  D. 文末咏叹收笔
  
  6. 不抵抗主义我向来很赞成,不过因为有些偏于消极,不敢实行。现在一想,这个见解实在是大谬,为什么?因为不抵抗主义面子上是消极,骨底里是最经济的积极。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假使不实行这主义,就不免消费精神于无用之地。我们要保存精神,在正当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这就是以消极为积极:没有消极,就没有积极。
  
  以上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A. 我赞成不抵抗主义的理由
  
  B. 不抵抗主义貌似消极,实则积极
  
  C. 积极与消极其实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哲学词汇而已
  
  D. 要成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7.“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
  
  B.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8.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9.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行为不仅被先天的生物本能所决定,而且也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浏览网页,你可能被华丽的页面吸引。如果从浏览器的菜单中查看源代码,你会发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人类的行为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B.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
  
  C.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
  
  D.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
  
  10.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风景中
  
  D.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11.官员这种人从早到晚都解决有答案的问题,头脑已经被训练成这样,因此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去应付很有可能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就越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一定可以解决,因此一遇到可能无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所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A.一个优异的官员总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
  
  C.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
  
  D.最优异的官员是最差劲的政治人物
  
  12.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时,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C.为接下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1.【答案】A
  
  【解析】结尾语暗示。
  
  2.【答案】A
  
  【解析】“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都体现了理论要符合现实需求的特点,C项错误,胡适与学衡派为同一时代,对这两者的比较并不能体现出时代与学术的关系。B、D不值一提。
  
  3.【答案】B
  
  【解析】开头一句为引言,并非主体。A偷换概念,市场机制不等于市场,是放任市场机制会破坏社会,而非“市场破坏社会”。D绝对化。
  
  4.【答案】B
  
  【解析】很明显,最后一句为重心。
  
  5.【答案】D
  
  【解析】与九段式作文要求展望式结尾相似。
  
  6.【答案】D
  
  【解析】注意文章重心在“我们要保存精神”之后。顺便说一下,一定要对提问语有敏感性,“告诉我们”的内容绝对不是文字中直接能找到的,B这样的选项用老施上课讲的话就是“闭着眼睛先叉掉”。
  
  7.【答案】B
  
  【解析】迷惑项缺乏作用。
  
  8.【答案】D
  
  【解析】送分题。
  
  9.【答案】D
  
  【解析】本文类似于复合三段论结构,前两句推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明了由于社会的影响,每个人都产生了爱美之心。接下来,就爱美能否达到掌握美的真相展开说明,最终得到“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这一主要意思。注意A项偏离主题,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论行为问题;C项偷换概念,“美妙”和“美妙的东西”不能等同。
  
  10.【答案】B
  
  【解析】文中侧重心态转变,而非放弃目标。
  
  11.【答案】C
  
  【解析】不钻牛角尖这题不会做错。C貌似不着重点,但语意中肯,与重心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匹配。D过于绝对,“越…越…”是语文手法,强调程度,不能当数学来推。老施强调,有时候言语理解需要逻辑思维,但毕竟它是言语理解题,不要太过机械僵化,砖家们!
  
  12.【答案】B
  
  【解析】很显然文字点出了建筑美学的重要特点,作为引子比较合适。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