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公务员言语理解习题精解(73)

发表于:2012-08-27 22:59: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1.有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哲学家刚说完这句话,风就把小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两个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段文字隐含的主要信息或道理是(    )。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不懂得历史和数学,就等于生命失去了大部分灵魂
  C.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能够学以致用,否则大而不当
  D.拥有实践能力比掌握理论知识重要,所以要善于实践
    2.五子棋在日本叫“连珠棋”。据日本史料记载,五子棋先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到日本。最初主要在皇宫和贵族大家庭中流行。经过不断的改变,主要是规则的变化,连珠五子棋逐渐复杂化、规范化,最终成为今天的职业连珠五子棋,同时也成为一种国际比赛项目。
  根据这段文字,五子棋的发展变化主要经过了( )。
  A.由简单到复杂化、规范化       B.地区和游戏规则的变化
  C.流行范围的变化               D.规则和地位不断的改变
  3.好的藏品首先得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其实藏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看得顺眼不顺眼,而在于它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要想让你家的“藏品”日后升值,就得发掘出他自身的特点与风格。
  以上文字想表达的观点是( )。
  A.藏品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
  B.家长应该按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去培养孩子
  C.家长应该对自已的孩子充满信心
  D.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孩子也一样
  4.如果有能力的人不是受外界的影响去追求“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限制自己的探索,发现满意的答案即可,那他们就能节省大量的精力。
  这段话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观点()。
  A.有能力的人不应该追求完美
  B.人们应当限制自己的探索
  C.有时候,完美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
  D.人们不一定总要找到尽善尽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这段话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
  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
  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
  



    【答案及解析】
  1.D。解析:故事通过“一半生命”、“一半以上的生命”与“整个生命”的对比,讽刺了哲学家的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传达了知道太多空洞的理论并无多大的作用,关键是要掌握在实践中运用的道理。故答案为D。A为干扰项,故事中并没有体现出哲学家与船夫谁是“尺”,谁是“寸”,也并不是单纯地讨论哲学家与船夫的“所长”、“所短”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
  2.B。解析:题干中“五子棋先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到日本”讲的是五子棋地区的变化,然后又经过一系列游戏规则的变化,使得五子棋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比赛项目。故本题选B。
  3.B。解析:意图推断题。首先要明确文段论述的主体和客体。通过阅读可知,本段文字的主体是家长,客体是孩子,A项显然不能予以考虑。D项无中生有。在对B、C两项进行选择时,需要找出文段的关键词,“其实”是一个转折,其后面的内容为文段的重心,这部分内容再次通过比喻引出作者的观点,家长要发掘孩子自身的特点与风格,才能使孩子成为有“升值”潜力的“藏品”。
  4.C。解析:材料通过“不是叾?菂”引出结论:不刻意地追求“完美”可能就会节省大量的精力,论述的是“追求完美”与“精力”的关系,即,刻意追求完美也许不是最经济的。正确答案是C。
  5.C。解析:通读文段可知,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基本要求”的具体解释。冒号后面的内容重点说明的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一定要走群众路线,C项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