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甲级)

发表于:2012-08-09 18:52:00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5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题目。一、语句表达:共10题。要求你从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方面对有关语句作出判断。
  
  【例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读与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B.阅读理解与否,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C.阅读是否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D.阅读能力好坏的标志是理解。【解答】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请开始答题:
  
  2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会想象不出来。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为了防止煤矿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大了对非法小煤窑的打击力度。
  
  D.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B.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6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C.我们不仅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要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D.今后,政府要下大力气,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2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
  
  B.通过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
  
  C.这个被评为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的公司,是由三个街道生产小组合并起来的。
  
  D.读了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B.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
  
  C.今年10月,我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到来。
  
  D.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2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媒体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它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2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住房虽然比过去只多了六平方米,但老少三代可以不再挤在一个房间里,自己也可以有个读书写字的地方了。
  
  B.如果说他们已慎用正学好了理论,可以在培训班毕业了,不如说他们只学会了搞形象工程的空头理论而已。
  
  C.人们如果思想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好,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
  
  D.对干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金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几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
  
  C.博物馆展出了三千多年前新出土的珍贵文物。
  
  D.这场春雨断断续续下了十几天,刚插下去的秧苗全都变黄。
  
  28.下列各句表达明确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媒体,要求媒体帮她伸张正义。
  
  B.他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
  
  29.下列没有歧义的确一句是:
  
  A.我这不是请你来了嘛。
  
  B.那个教室我过去看过,没有什么摆设。
  
  C.连战、宋楚瑜对大陆的访问,对促进两岸关系有重要。
  
  D.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30.下列各句表达简洁,没有重复的一项是:
  
  A.巴控克什米尔地震造成当地人民生灵涂炭。
  
  B.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对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C.近10年来,长江源头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令人堪忧。
  
  D.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二、阅读理解:共10题。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完成这一陈述。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对短文辨证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例题】铁路新线路的开辟与否往往必须在建路花费尽可能少的要求与新建路线的贸易运输量尽可能多的要求之间取得妥协。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新建铁路的线路()。
  
  A.应该是一造价最低的线路
  
  C.决定于是否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最短
  
  D.不会总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路线【答案】D【解析】仔细观察四个选项可以发现,选项A与题中“妥协”的含义不相符;选项B和C都无
  
  法从题中得出;只有选项D是短文支持的一种主要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D。请开始答题:
  
  31.一位心理学家在论及人际交往时提出这样的一个公式:7%语言+33%声音+55%表情信息的全部表达。对上面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非语言行为可以代替语言行为。
  
  B.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C.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有赖于非语言的交往
  
  D.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得体,声音的和谐,表情的自然,都适相互作用的。
  
  32.皮肤美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部皮肤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健美的面部皮肤可增添人的资色,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面貌。中国大多数人属于黄肤色人种,光洁柔润、白里透红的颜面,是历来人们所称道、羡慕和追求的。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还有其他的肤色的人种
  
  B.中国人的肤色是最美丽的。
  
  C.皮肤美也是衡量人体美的一个标准。
  
  D.从面部肤色可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根据下文,回答33—36题: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
  
  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兴叹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可能成为未来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的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33.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持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34.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B.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C.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D.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3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泪冰“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3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C.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根据下文,回答37—40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
  
  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等,其中像“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像“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37.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摸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38.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39.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模糊精确精确B.精确精确模糊模糊
  
  C.模糊精确模糊精确D.精确模糊精确模糊
  
  40.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
  
  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下载地址: 200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