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2014上海)

申论(2014上海)

原   价:¥36

优 惠 价:¥36

书   号:

作者: 光华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李进

上架时间:2013-04-25 22:23:00

加入购物车

详细介绍

 

  编辑推荐语
  
  本书由光华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著名公考专家李进主编。本书以最新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为核心,以考试真题为样本,从上海市的考试实际出发,深度探究申论命题趋势;以彻悟申论命题思路为目标,深入讲解上海市申论真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作答误区;探究性预测上海市申论命题方向;前瞻性创新情境模拟试题实战预测,快速提升应试能力。
  
  前言
  
  申论作为一种严肃的考试形式,自2000年首次出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之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学者、专家和考试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都在围绕它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大量的成果,论文、专著汗牛充栋;更有大量相关辅导培训机构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出版发行了海量的教材和辅导读物。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申论的认识,也给予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其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
  
  第一,大多数研究者只是专注于申论考试的外在形式,而很少对考试本身从实质和内涵上给予关注。研究的成果大多流于浮泛,最多也只是起到了统计、汇总的作用,未能达到揭示规律并进而指引考试的效果。
  
  第二,培训机构所出版发行的辅导书籍良莠不齐,里面充斥着很多纯粹出于商业追求而拼凑成的毫无知识性可言的劣质书籍。辅导书籍的核心不足在于其作者大多以应考技巧为终极指向,书籍的核心理念停留于具体、微观的技术层面。在对考试本身的研究缺失或者停于表层的情况下,这类解题技巧的实用性也非常有限。
  
  第三,技巧指导类书籍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他们都将应试者作为一个纯粹的受教对象来对待,传递给应试者的信息自然也是灌输式的、居高临下的,这恰恰和申论考试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甚至有人热衷于贩卖守株待兔式的万能八股,应试者拿它们去“解剖”试题,难免会产生生搬硬套的不顺畅感,而其更为致命的缺陷还在于,很多技巧根本就无法去“搬”,也不能去“套”,因为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如果勉强为之,则会一“搬”就偏,一“套”就错。
  
  应试策略的科学性来自于对考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和一些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其根本上是为提高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而服务的,无论从其选题指向还是具体的题型、题目设置上,无不应以此为根本。然而,由于现实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这一初衷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却依然值得追问。
  
  历年申论考试大纲都会对申论考试的内容、结构和作答要求给予明确表述,从中不难发现申论考试的本质属性。以上海市最新公务员招考申论大纲为例:“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主要测考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此由可以看出,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尽管考试大纲对申论的考查内容作出了明确的限定,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通过历年申论真题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到事实的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把握申论规律,有效备战申论更为重要。
  
  仔细研读开考十几年来的申论真题,可以发现,题目本身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和考试大纲中的定位是有出入的,这或许正是考试设计本身的无可奈何。真题所透露的考查指向和目标比较集中而单纯,远没有大纲中规定的那么丰富。前几年的考试实际上只限于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大纲所设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根本也没有考到。近几年的考试情形有所改变,但依然脱离不了这种根本特性的局限,只是对于分析能力的考查确实提高了,这也与其操作上的可实现性强有关。
  
  对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通常是以概述给定材料的形式出现的。一般而言,材料在给出问题的同时,其实就已经暗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考查的只能是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至于申论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质仍然是阅读理解给定的“半成品”材料的能力。从一个细节或许更能发现考试机关真正的考查意图里对“阅读理解能力”是何等的偏重。申论试卷的“注意事项”共三条,每一条都提到“阅读”。第一条说明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的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第二条提出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第三条再次提醒应试者“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再看从2003年以来申论试卷的变化,阅读量变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申论考试缘何如此重视阅读?只因申论是基于阅读的考试!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把握申论考试的本质并有效应对考试可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决定意义。
  
  相比起其他种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更需要应试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要求教学也要更加注重应试者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突出教授者的个人水平。任何站在对面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的灌输和冷眼旁观的“学习”都是效用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者对学习者的命运缺乏痛痒感,而学习者对于教授者的指示缺乏领悟力。所以,简单的技巧不足以承担成功应对考试的使命,单纯的、守株待兔式的、生搬硬套的“万能”模式也确实是无能的。
  
  基于上述方方面面的体会和认识,本书无论在体例设计,还是内容安排都力求严格契合申论考试的最真实特征和最内在规律,注重知识传播、思想启发和实战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所以,在对申论内涵和申论考试本质的揭示章节里,本书做到了同类书籍前所未有的深刻度和准确度,真正做到了对申论真相的彻底公开。在实战指导部分,本书大量采用了实证化论证手法,以事实说话,以真题说话,做到有论必有证,所有观点都可以真题实解作为印证。
  
  本书内容囊括和揭示了迄今为止申论考试最为真实、最为本质、最为前沿的所有信息。只要应试者能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必然会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对应试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本书内容囊括了申论基本理论、申论题型分析、申论解题技巧、申论实战指导、申论热点解析和申论政策解读等所有与申论考试有关的重要内容,所有内容全部由有着丰富申论教学经验的一线辅导教师编写完成。书中提供的实战指导经历了多年来考试实践的检验,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效果。书中还集合了最新最全面的真题及真题解析、最新最权威的阅卷材料和评分标准。尤其是本书的热点部分,采用了目前同类书籍所根本无法企及的深度解析,对热点和申论的关系作了深度、细致、全局地分析和透视,真正能够使得应试者明了考试的深层内容,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总之,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可靠、最实用、最高效的申论实战指导教程。
  
  祝愿每一位应试者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实现人生腾飞与辉煌,并对书中的瑕疵和不足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
  
  目录
  
  第一章直观认识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考试历史概述()
  
  一、申论词义辨析及内涵界定()
  
  二、申论与策论辨析()
  
  第二节申论考试大纲解读()
  
  一、国考申论新大纲()
  
  二、沪考申论新大纲()
  
  三、申论考试的本质()
  
  第三节申论考试阅卷标准()
  
  一、申论考试阅卷的形式()
  
  二、申论考试阅卷的标准()
  
  第四节申论考试误区分析()
  
  一、误解申论考查目标,以为能力考核无需准备()
  
  二、误解申论写作形式是一般的写作,迷信模版和范文()
  
  三、误解申论复习的重要性,轻视答题技巧()
  
  四、误解申论考试的出题,期望通过猜题而取胜()
  
  第五节2014年上海市申论考试的命题规律与趋势分析()
  
  一、取材的政策性()
  
  二、材料的综合性()
  
  三、命题的针对性()
  
  第二章全面透视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考试真题示例()
  
  第二节申论考试的主题()
  
  第三节申论考试材料来源()
  
  第四节申论考试题型分析()
  
  一、考试题型特征及变化趋势()
  
  二、概括题()
  
  三、分析题()
  
  四、对策题()
  
  五、特殊题型()
  
  六、论述题()
  
  第三章深入理解给定材料()
  
  第一节给定材料的组织()
  
  第二节给定理解材料的信息()
  
  一、宏观信息()
  
  二、微观信息()
  
  第三节微观信息的理解()
  
  一、现象()
  
  二、问题()
  
  三、原因()
  
  四、对策()
  
  第四节复杂材料的阅读()
  
  一、分句踩点法()
  
  二、多句归纳法()
  
  第五节宏观信息的理解()
  
  实例分析一()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申论
  
  第四章解题策略之概括题()
  
  第一节内容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四(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五(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六(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第一问)()
  
  第二节问题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一题第一问)()
  
  本章小结()
  
  第五章解题策略之分析题()
  
  第一节综合分析题()
  
  态度观点类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二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经验教训类
  
  实例分析一(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评价标准类
  
  实例分析(2008年浙江省公考·第二题)()
  
  第二节关键词句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六(2010年国考省级·第一题第二问)()
  
  第三节判断正误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第四节关系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0年北京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
  
  第五节其他类型分析题()
  
  名词解释类
  
  实例分析(2007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标题分析类
  
  实例分析(2008年天津市公考·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解题策略之对策题()
  
  第一节提出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六(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第二节评价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二(2008年国考申论·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解题策略之应用文题()
  
  第一节行政公文()
  
  一、命令(令)()
  
  二、决定()
  
  三、公告()
  
  四、通告()
  
  五、通知()
  
  六、通报()
  
  七、议案()
  
  八、报告()
  
  九、请示()
  
  十、批复()
  
  十一、意见()
  
  十二、函()
  
  十三、会议纪要()
  
  第二节事务公文()
  
  一、报告类公文()
  
  二、计划类公文()
  
  三、宣传类公文()
  
  四、书信类公文()
  
  五、讲话类公文()
  
  六、申请答复类公文()
  
  七、其他类公文()
  
  第八章方法策略之论述题()
  
  第一节题型概述()
  
  一、论述题的基本概述()
  
  二、论述题的评分标准()
  
  三、论述题的核心要求()
  
  第二节论述题的主旨与命题()
  
  一、论述题的话题()
  
  二、论述题的观点()
  
  三、论述题的标题()
  
  第三节论述题的结构与谋篇布局()
  
  一、常用结构介绍()
  
  二、实战谋篇布局()
  
  第四节论述题微观写作技巧()
  
  一、引出话题()
  
  二、提出问题或争议()
  
  三、分析问题()
  
  四、提出核心观点(主旨句)()
  
  五、展开对策()
  
  六、结尾()
  
  七、行文规范与技巧()
  
  第五节行文示范与总结()
  
  第六节常见问题汇总()
  
  第九章申论热点精读()
  
  第一节申论考试热点概述()
  
  一、给定材料与热点的关系()
  
  二、申论写作与热点的关系()
  
  三、申论所考查热点的特征()
  
  第二节申论基础热点精要()
  
  一、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节最新考试热点预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扩大内需()
  
  三、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发展现代农业()
  
  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发展现代服务业()
  
  九、统筹城乡发展()
  
  十、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十二、农民工问题()
  
  十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四、促进低碳发展()
  
  十五、建设生态文明()
  
  十六、营造生态绿色家园()
  
  十七、创建智慧城市()
  
  十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十九、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二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一、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二十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十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二十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十五、打造著名旅游城市()
  
  二十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十七、调控物价()
  
  二十八、教育改革()
  
  二十九、医疗改革()
  
  三十、保障住房()
  
  三十一、扩大就业()
  
  三十二、完善社会保障()
  
  三十三、老龄化与社会养老()
  
  三十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十五、建设创新开放新浦东()
  
  三十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附录考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