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力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发表于:2014-06-16 10:48:38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  
分享到:
争用5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
  大雨内涝、路面塌陷、气体泄漏爆炸,一次次事故拷问着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20多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依然现状不明、“家底”不清。如何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畅通?6月14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针对上述问题,开出药方。
    《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
    管理六大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严格规划管理。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城市地下管线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二是统筹工程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制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与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同步实施。统筹安排管线工程建设,力争一次敷设到位。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规范建设行为。
    三是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力度。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实施城市宽带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纤入户改造,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
    四是加强维修养护,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制订应急防灾预案,切实提高事故防范、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定期排查地下管线存在的隐患,制定工作计划,限期消除隐患。
    五是开展普查工作,完善信息系统。组织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并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六是完善法规标准,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订地下空间管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等方面法规,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开展各类地下管线标准规范的梳理和制(修)订工作,建立完善地下管线标准体系。
 
    20余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
    城市地下“生命线”怎么守?
    大雨内涝、路面塌陷、气体泄漏爆炸,一次次事故拷问着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20多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依然现状不明、“家底”不清。
    如何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畅通?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多重问题,开出药方。
    多头管理咋破解?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说:“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下管线基本上是由各建设单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敷设、多头管理,导致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管线安全问题日益增多。”
    《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统筹,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静霞表示:“虽然各种地下管线专业规划编制相对完善,但缺少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各类管线进行综合安排、统筹规划,导致管线重叠交错和相互打架现象严重。因此,《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城市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并要对各类专业管线进行综合。”
 
    “家底”模糊咋摸清?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尽管有这么多部门在管理,但是地下管线现状不清、“家底”不明却是不争的事实。
    权威部门透露,截至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各权属单位管理各自所有的管线信息,没有实现共享。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王静霞表示,开展普查和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有利于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材料不全、不准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下管线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重建轻养”咋扭转?主管部门要建立日常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
    地下管线“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以油气输送管线为例,去年发生的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就暴露出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不负责,尤其是对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存在的重大隐患没有进行彻底排查和整改。
    《指导意见》提出了当前老旧管线的具体改造任务。如市政管线改造方面,要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
    安全监管总局二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要建立日常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马路拉链”咋缝合?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地下埋着几百万,没事挖开看一看”“春城无处不开挖”,这些流传民间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群众对“马路拉链”现象的不满意。
    造成马路拉链现象,一方面源于管线与道路建设不同步。为此,《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
    造成马路拉链的另一原因是,各条管线敷设不同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主任刘佳福表示,《指导意见》明确要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工程建设,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预留管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