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心以改革手段破解雾霾难题
发表于:2014-11-21 09:12:03 来源:天路公考网 浏览:
字体:【小 中 大】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刘欢 李云路 巩志宏)送走了持续约两周的“APEC蓝”,中国北方又迎来了集中供热以来的首波雾霾天。20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达338,属严重污染。在蓝天与雾霾天的转换中,民众对于清洁空气的期待,在不断升高。
19日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这预示着,“清洁”正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雾霾难题的解决不是“等风来”,而是依靠一套综合的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日前公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则指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排放物总量控制是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排放物总量越少,污染也就越少。”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未来几年,中国将大力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打造“美丽中国”。
在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非化石能源比重越高,带来的污染越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成为治理空气污染的又一改革举措。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说,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
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亦提出,中国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9.8%。
国际环保机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今年发布的报告称,煤炭使用对中国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为50%至60%,煤炭已成为导致中国空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煤炭消费强度和PM2.5的浓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控制好煤炭消费就等于抓住了空气污染治理的‘七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说,高煤炭消费强度地区和雾霾严重地区分布几近重叠,印证了煤炭使用与雾霾的关系。
改革已经在各地尤其是深受雾霾困扰的北京、河北等地展开。自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来,北京已经以最严格的地方标准推动减排,引导和倒逼企业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燃煤污染是河北省PM2.5首要污染物,承担石家庄市区四分之一供热面积的河北华电石家庄裕华热电有限公司1号燃煤机组经过环保技改后,污染物“超低排放”。
以往,河北农村采用土锅炉取暖,并且一般采取原煤散烧的方式,年耗煤约4000万吨。如今,当地已启动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同时推广秸秆压块、打捆直燃、沼气、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
在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目标: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安全发展核电,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表示,双方要如期推进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尽快启动西线天然气项目,积极商谈油田大项目合作,探讨核电、水电合作新项目。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已于今年9月1日开工建设,中国境内段管道建设计划在2015年上半年开工,2018年建成。此外,未来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年供气规模为300亿立方米,供气期限为30年。
对外合作同时,中国也在努力提高自给水平。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努力建设8个年产量百亿立方米级以上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到2020年,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
除了能源优化调整,价格改革也是破解雾霾难题的另一抓手。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提出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无形之手”,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上游要素市场领域,煤、电、油、气等重要资源品的价格仍存在一定管制,价格偏低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随着资源与环境压力凸显,这种粗放的、非均衡增长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
“从能源总量控制、效率提高、结构优化到推进价格改革,中国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每一刀每一枪都针对雾霾产生的根源。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雾霾情况会逐渐改善,民众呼吸清洁空气的期待会逐步实现。”潘家华说。
他还表示,大城市对政治经济资源和优质社会服务资源的过度垄断,导致人口膨胀,污染排放密度太高、强度太大,超出自身环境容量,是北京雾霾频现的重要原因。限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分散地配置资源,是破解雾霾难题的必要改革举措。(参与采写记者李鲲)